张太雷纪念馆由天大设计院打造!
张太雷纪念馆,即中国青运史常州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太雷故居的扩建工程。张太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杰出校友。张太雷纪念馆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吴为山大师所做的张太雷全身像与墙面的步枪形态细节形成
整体性
本项目的设计是一个既要考虑如何将新项目融进传统城市地域环境,又要准确展现张太雷烈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的课题。
△传承江南建筑气韵的建筑形象
△ 儒雅刚毅的建筑气质形象
在这样的要求下,首先提出将新建建筑的建设位置跳出文物保护的紫线。建筑跳出紫线就可以有新的创新点,有新的展现形式。在多方案比较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决定要克制建筑师想要张扬地表达建筑的心态,而是基于复杂而明确的城市环境,克制有可能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方式手法的运用,使其能够不破坏整个基地城市环境原有的整体性很强的地域风貌与空间肌理,同时表达出革命先烈张太雷同志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在内敛中体现纪念性。
△ 模型照片
△ 新的张太雷纪念馆与张太雷故居相融合
△ 从张太雷故居望向张太雷纪念馆
得体地传承地域文化,传承江南、常州的建筑特征,白墙黑瓦、江南建筑细节,同时传承张太雷故居本身特有的细节特征,包括院落空间、建筑构件,故居老建筑与自然气候的融合和呼应等。我们既不想做一个新古董,直接运用老房子的建筑构件特征,也不应该做一个与老建筑没有任何关系的新建筑,而是希望新的张太雷纪念馆是百年沧桑的张太雷故居的延续和生长。烈士后人也希望张太雷纪念馆在色彩和建筑细部上能与老房子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期待张太雷纪念馆能够带有一定的时代性,能得体地传承地域文化和建筑风貌,同时延续参观者对张太雷故居的空间、细节的综合体验。在整体布局上通过一个绿化庭院将新建筑与张太雷故居组织成整体,形成完整闭合的参观游览流线。从空间上形成整体流线,从风貌上形成融合的整体,表达出整体但又有所区别的传承方式。
△ 张太雷故居照片
△ 张太雷故居照片
△ 张太雷纪念馆室内
张太雷同志本名张曾让、字太雷,他亲自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寓意“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的“太雷”。作为北洋大学杰出的校友,具有内敛深厚的文化底蕴。张太雷同志领导广州起义,并牺牲在战斗第一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给人们展现出铮铮铁骨、气宇轩昂的精神境界。他光辉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力量,需要通过一种克制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张太雷纪念馆在自主地融入整个区域环境的同时,又内敛的表达出这个纪念性建筑特有的文化内涵。张太雷同志牺牲在广州起义的前线,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运用“打响第一枪”的概念,抽象出步枪的形态,转化为建筑的细节语言,用叙事的方式抽象地、低调地、内敛地将其融合进这样一个地域文化传承的创作体系之中,克制的叙事和得体的传承相结合,形成谦逊内敛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思路。
△ 新的张太雷纪念馆与老建筑的对话
△ 建筑墙面上“打响第一枪”的步枪形态抽象细节
儒雅刚毅的文化气质
The Elegant Culture Temperament
建筑屋面采用深灰色金属板拼接的形式,传承周边传统建筑黑瓦的整体城市肌理和美感,同时金属的质感和密缝拼装体现出现代工业的精密性,与老建筑交相呼应,形成相得益彰的趣味,体现时代性。白墙没有采用涂料,而是采用GFRC工艺,工厂加工,加入“打响第一枪”的步枪建筑细节,精细且挺拔,现场拼装形成整体肌理,既融入周边白墙的环境中,挺拔和硬气的肌理又体现了刚强的建筑的纪念性。
从城市的大格局上,可以感受到纪念馆建筑是与整个城市片区风貌和空间相融合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新的张太雷纪念馆对整个城市既有片区带来的活力和面貌的更新,而走进它就能够体会到张太雷纪念馆隐隐的散发出既儒雅稳重又刚毅内敛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气质。
△ 新的张太雷纪念馆与老建筑群相融合
项目名称:张太雷纪念馆/中国青运史常州馆
建设地点: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设计时间:2015年
建成时间:2017年
建筑面积:1965.08 平方米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设计团队:设计创新院顾志宏工作室、设计二院、风景园林一所、特艺达设计中心、工程咨询所
主创建筑师:顾志宏
设计团队:顾志宏、于敬海、高伦、薛晶、梁维佳、房晶辉、边哲、梅楠、郭红云、窦玉斌、李雅楠、米丽娜、陈焱、孙洪绪、刘旭等
特别鸣谢:天津大学常州校友会王荣泰、钱曙珊、胡健校友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建筑摄影:魏刚
- End -
- tianda1895 -